2025年高考进入倒计时,有关专业选择的讨论再度升温。前不久,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更为这场讨论增添了热度。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专业设置与调整向来是牵动社会神经的焦点话题。《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全国高校新增、撤销、调整专业点达3424个,29种新专业亮相,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同时,教育部还首次设立“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为重点领域开通了专业设置“绿色通道”。
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所说:“高校专业发展的小逻辑,必须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高校专业调整绝非简单的加减法,其一系列大动作都是对国家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呼应。
从2024年的调整结果来看,新增专业呈现出鲜明的战略导向性与市场适应性双重特征。
在战略层面,新增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直接响应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战略部署,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设立,则是对国家“双碳”目标和海洋强国战略的人才储备。这些调整表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回应越来越主动。
与此同时,市场力量在专业调整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爆发式增长便是典型案例。数据显示,近五年“双一流”高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41个,位列各专业榜首;全国范围内含“智能”“智慧”字眼的专业十年内新增2146个,其中近七成集中在最近五年。这种增长态势与智联招聘数据透露的2025年春招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3.4%高度吻合,揭示了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的紧密联动。
部分专业被撤销则是缘于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或竞争力不足。不过,撤销潮中受影响较大的一些传统文科专业其实并非简单一撤了之,而是给予结构性优化,如华中科技大学开设“计算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开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类似案例证明,只要看准定位,一些文科专业完全可以通过与新技术的交叉融合在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
专业调整的浪潮势必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生态格局,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学科边界将趋于模糊,而新的格局对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期望甚殷。
一方面,新变局促使高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新专业的设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这就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培养出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新设置专业大多与新兴产业和前沿科技相关,实践性很强。因此,相关高校再不能自闭于象牙塔中,而是要紧跟产业发展方向,并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力图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操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变局对高校、学生及其家庭的适应能力无疑构成了考验。为此,高校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合理设置专业,避免盲目跟风。同时,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及其家庭则需要建立更为理性的决策框架,首要原则是避免陷入盲目追逐所谓“热门专业”的陷阱。
历史经验表明,今天的热门专业可能成为明天的过剩专业,选择专业时应当基于个人兴趣、能力特质与职业规划的三角匹配,而非短期就业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