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荣耀正式官宣荣耀400系列海外首发将于5月21、22日陆续登场,中国区“特供加强版”于5月28日发布。在全球地缘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荣耀为何要打这样一场“国际战役”却用“逆向布局”回馈国内?这背后,不仅是一套精妙的产品策略,更是荣耀通过“雄鹰计划”与“阿尔法战略”双管齐下,快速迭代组织与技术,以国资背景驱动全球化和本土化协同的新企业发展战略。
01
荣耀400系列的全球化宣言与国内温度
2025年,是荣耀独立的第五年,独立后的荣耀用了三年时间走出微笑曲线,到2021年底荣耀的国内市场份额逐步回升至8.1%,2023年一度攀升到19.5%的水平,但来到2024年的第四季度荣耀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中国市场份额触底。2025年1月荣耀进行人事调整后,品牌与产品力才开始复苏,到第二季度才开始恢复至中国市场前五的位置,但显然这不是荣耀追求的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荣耀必须出奇制胜。此次荣耀400系列采用"海外先发+国内特供版后发"的逆向产品策略,海外版主打"2亿AI超清主摄"和多项创新AI功能,于5月21、22日在海湾阿拉伯国家(GCC)、伊拉克、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十多国首发,而其国内版本则延迟至5月28日发布。这种看似不按常理出牌的市场顺序背后,隐藏着荣耀对全球产业格局与地缘政治环境的深刻洞察。
与海外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特供加强版以"加量减价"的反差凸显品牌温度。根据多个信源透露,国内版将升级为金属中框设计,电池容量从海外版的5000+mAh提升至7000+mAh,而价格反而会比海外版本更为亲民。这种"内外有别"的产品策略,本质上是荣耀在全球化过程中对国内市场的战略性回馈。在5G国补政策支持下,荣耀400国内版实现了"旗舰技术下沉",将2亿AI超清主摄、7000+mAh硅碳负极电池等原属于高端机型的技术普及到中端市场。这种技术普惠不仅是对国内消费者的诚意之举,更是以市场化手段践行"国货自强"的使命。
荣耀400系列的双轨策略还体现了对全球技术标准话语权的争夺。海外版搭载的AIMAGE影像系统,通过端云协同的AI算法重构了移动摄影工作流;而国内版则同时强调"青海湖电池技术"与"荣耀绿洲护眼屏"等自主研发技术的应用。这种差异化技术路线的同步推进,使荣耀能够根据不同市场的监管环境和用户偏好灵活调整,逐步构建起跨越东西方的技术生态系统。
02
从"雄鹰计划"到AI生态的战略重构
荣耀400系列产品逆向布局的背后,是一场更为深刻的组织变革与战略转型。2025年1月,伴随李健的接棒CEO,荣耀开启了自独立以来最彻底的管理重构。
李健是具有深厚海外背景的"华为老将",曾创造尼日利亚市场"三年合同额从3000万增至4亿美元"的业绩神话,这位"实战派"领导者,在上任三个月内便启动了代号为"雄鹰计划"的全方位组织改革,李健在内部会议上直言:"荣耀必须向互联网企业、AI企业和全球产业链开放",这一表态奠定了组织变革的基调。
令人瞩目的是,李健上任后立即推动的"雄鹰计划"年轻化改革,彻底打破了国企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该计划对中国区38个关键岗位实施全员竞聘,最终45%的岗位负责人被更换,90后管理者占比达到24%,最年轻的部门主管仅27岁。整个竞聘过程全公司直播,彰显"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理念。这种激进的人才更新机制,在保持国资控股的前提下,注入了互联网企业般的组织活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调整后的管理团队中,具有海外业务经验的比例大幅提升,为荣耀的全球化布局提供了人才保障。荣耀内部人士透露,这次改革后"决策链条缩短了40%,跨部门协作效率提升30%",这种敏捷性正是应对全球市场竞争的关键。
与人事改革同步进行的是AI战略升维。2025年3月,李健在MWC大会上发布"阿尔法战略",宣布荣耀将从智能手机制造商转型为"全球AI终端生态公司",未来五年投入100亿美元构建AI生态。这种布局已远超传统手机厂商的范畴,显示出荣耀以AI为支点撬动更大市场的野心。荣耀400系列搭载的"动态抓拍4.0"和"AI影像优化"等功能,只是AI转型战略的初步成果展示。
组织变革的成效在荣耀400系列发布前后开始显现。进入2025年第二季度,荣耀产品线迎来密集爆发期:4月连续推出8000mAh长续航手机荣耀Power、最强性能旗舰荣耀GT Pro和搭载RTX5070显卡的MagicBook Hunter;5月则推出荣耀400系列全球版。产品节奏的加快直接反映在市场表现上——据BCI数据,荣耀在W17(4.21-4.27)以13.7%的销量份额重返中国市场前三,而Canalys报告显示其非洲市场份额同比增长283%。这种复苏态势验证了组织变革的有效性,也为即将到来的IPO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场变革的深层意义在于,荣耀探索出了一条国资与市场化融合的新型治理模式。通过保持国资控股(深圳国资委为实际控制人)与市场化运营的"双轨制",实现了战略定力与经营灵活性的平衡。荣耀内部将这种模式称为"国有资本赋能,市场机制驱动"。
李健团队在战略执行中展现出精准的节奏控制。面对2024年第四季度市场份额下滑至14%的困境,荣耀没有选择全线出击,而是集中资源于三个关键战场先打一次突围战:以长续航技术突破千元机市场(Power系列)、以电竞性能抢占年轻用户(GT系列)、以AI影像建立同档位差异点(400系列)。这种聚焦策略既避免了与华为、苹果在高端市场的正面冲突,又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荣耀产品经理张培超透露:"两千到三千元价位是销量的主要增长点,因此我们加快推动新技术在这个价格档位的应用。"——这种基于市场数据的精准定位,体现了新管理团队的市场化思维。